2010年10月10日

童年時候的遊戲空間

談到「童年時候的遊戲空間」,有空地和大自然的孩子總能玩出相同或非常類似的遊戲,孩子果然是世界的公民。

在台灣,我做為兒童的那個年代,台南還不是如此擁擠的城市,家四周都是稻田,給孩子遊戲的空間已經很類似鄉下了。所以可以抓昆蟲、玩泥巴、採集植物、灌蟋蟀、悾窯、打陀螺、跳格子、騎腳踏車、打球、跳繩、跳橡皮筋、打彈珠、打囡仔標等等。但是因為附近沒有樹林或大樹,也就少了爬樹的經驗。家旁的空地(現在變成中等豪宅)自然演化出各種強勢物種,每年提供給兒童不同的發現和樂趣。有一年有成片的蝴蝶,有一年則是跳躍個不停的蚱蜢,又有一年是大隻的蝗蟲,抓了會被鉤子鉤到流血的那種,還有一年蟋蟀特多,我們就舀水溝水(別告訴我水髒,小孩子是不管這個的),拼命灌蟋蟀,豐收啊!



有一個朋友小時候家旁有水圳,真好,夏天玩水最棒了。一位馬來西亞朋友更酷,家附近幾十甲地都是他們的,不怕孩子沒地方活動。而且她當時的家是高腳屋,下雨天就在一樓玩,不會淋到雨。她家小時候點煤油燈,一直到國中才有電。電動玩具?沒電怎麼玩!

靜態遊戲無非扮家家、畫畫、唱歌、看書、玩紙娃娃、下棋等。若在室內進行,通常都會是在客廳,小時候沒有私人房間的人比例挺高。小時候住台北大直的朋友大多從事靜態活動,而且她有一個比較特殊的遊戲方式:搭公車,搭去又再搭回來,就坐在車上看風景,至今如此。

有人認為,小時候沒有機會在大自然玩耍、自創遊戲的人,長大之後比較沒有創造力。這一點我持保留態度,我覺得創造力的培養重點應該不是大自然,而是多元性。你能夠玩的遊戲越多樣,越有創意,而大自然確實是難以複製的最佳遊戲環境。反倒是沒有機會在大自然玩耍的孩子,我個人認為,心胸/性格比較沒那麼開闊,體力也較差。

至於現在專門為小孩子設計的遊戲空間(有蹺蹺板、溜滑梯、盪鞦韆),在我小時候根本就是學校和幼稚園的專屬品,有得玩當然很好,但它也不見得就特別好玩。而兒童樂園、動物園這一類的大型消費園區,更是久久才能造訪一次的奢侈品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