歡迎進入府城大東門 |
大東門城又名迎春門,以往春耕前,官員會在大東門城的春牛埔舉辦祭典,祈求五穀豐收。 |
從現在的大東門一直到東門陸橋,以往稱之為「東門大街」,名之大街便已經揭示了它的繁盛和重要性。日治時代開通了鐵路,為了閃避鐵道,建築了高架橋,將原本完整的東門大街一分為二,方便了車行,卻切斷了人行之路,也切斷了視覺上的連繫和道路的歷史感。
![]() |
1875年東門大街老地圖,以前舊有的龍山寺、迎春門、彌陀寺、龍泉井、祝三多,現在都還在。 |
龍山寺在城外,創造於清康熙五十四年,最初以咕咾石建成,後來因為道路拓寬,龍山寺便往道路內側搬遷。 |
東門美術館也在城外,立面之美讓人忍不住會慢下車速欣賞,可惜現在已經沒有在使用了。 |
巴克禮紀念教會已經進入城內了。接下來就是一系列基督教長老教會的重要建築。 |
彌陀寺就在東門陸橋旁邊,創建年代非常早,鄭經時代便已有此寺,是台灣第一所佛教寺院。 清康熙五十七年又再重修;現在的建築則是後來又重建的。 |
彌陀寺旁邊的小巷子可以通往台南神學院的校園和新樓醫院。 以前舊地圖裡崙仔頂後來被基督教長老教會買下來,成立了學校和醫院。 |
![]() |
再往西走一點,就到了神學院的後門。以前的拼音都採用河洛音:Tai-Lam Sin-Hak-I. 會台語的人很快就看懂了。 |
在陸橋的正下方可以看到新樓醫院。這是府城也是台灣第一所西式醫院。 |
祝三多廟現在隸屬八協境,以前是屬於祝三多境。這是一間土地公廟,凡城門處多有福德正神廟,商旅入出, 需要保佑平安外,也求發財。 祝三多廟是由境內仕紳共同捐款籌建而成,於清道光年間落址於此,祈求境內百姓多富、多壽、多男子。 祝三多就位於鐵軌旁邊,小小的立面,車來人往的,注意到的人恐怕不多。 |
龍泉井本來也是間福德祠,嘉慶22年(1817年)創建, 和祝三多廟距離不到500公尺,分立道路兩側,後來改主祀清水祖師。 以前廟前有一口龍泉井,是東門大街的百姓們生活用水來源,後來被陸橋給覆蓋了。 |
東門路是通往關廟方向的出入口,要上國道1的仁德交流道也由此出入,交通量極大,停留的人反倒不多,我猜想大概是因為如此,商業無法興盛,因而使得部份建築仍舊保持舊有的立面,見證舊時的繁華。尤其是高架陸橋兩側,屋舍最舊,最有古意。
![]() |
這六間連棟建築格局都相同,騎樓和一樓店面可以做生意,二樓有陽台,可做住家。 |
![]() |
這七間也是相同格局。 |
![]() |
東門路上這兩道一線天小巷子似乎別有洞天,引發我的探險興趣。 |
我喜歡它的招牌。 |
陸橋旁的店面保存狀況不佳,但卻最有古意。不少房子的樑還是木頭。 |
陸橋為了避開鐵道而設,上面走四輪的,下面走兩輪的, 人呢?不太走了。這想必跟以往東門大街的景象大逕其趣。 金爐是祝三多福德祠的。 |
躍過鐵路吧。再過去就可以吃點心囉! |
日治之前,過了此處接往當時最重要道路——現今的民權路,可通往岳帝廟(東嶽殿)、北極殿、大天后宮、祀典武廟、水仙宮等,一直往五條港去,又是另外一條十分有歷史味道的老街。
檢視較大的地圖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