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0年12月19日

菁寮

2010/12/12我們來到台南縣後壁鄉的菁寮。這裡因無米樂而聲名大噪,也因無米樂而被過度消費。在這裡聽到社區營造的亂象,也看到菁寮傳統產業延續至今的生活博物館。這是一個引發我許多疑問的地方,好與壞的評價現在說都太早,只能確定我對菁寮之所以形成官道、商道的歷史軌跡充滿了好奇。


菁寮所在的後壁鄉是一塊沃地,在嘉南平原當中是相對水資源豐富的地區,有條件安心種稻。這裡位於台南縣最北,東邊有白河,西邊是鹽水(古代的月津港),南邊隔著急水溪就是新營和東山鄉,北面是八掌溪,過溪便是嘉義。
汽球所在的位置就是菁寮

菁寮之名稱由來來自產業:藍染。這裡的染料植物是小菁,又稱木藍,與三峽的大菁(馬藍)有所區別。清朝時此處隸屬於台灣府諸羅縣鹽水港廳下茄苳北堡,因「青仔寮」而得「菁寮庄」之名。台灣光復之後,三角藺草的編織成為流行的產業。

菁寮由於位於諸羅縣(嘉義舊地名)與月津港(現今的鹽水)之間,成為交通運輸、貨物往返的中繼站,經濟發展的很早,才會有嫁妝一牛車的現象在古時的商道,現今的北勢街(菁寮老街)出現。據說,清末到民國50年代之間,置辦嫁妝,只要牽著牛車,從街頭買到街尾,樣樣齊全。如今的菁寮地區依舊可以看到營業中、歇業已久,或是空間改造過的棉被店、鐘錶店、囍餅店、雜貨店、米行、腳踏車店、冰果室、販仔間(旅社)、茶室、輕便車道等等。 (以上資料參考《無米樂故鄉——「菁寮庄」人文發展歷史脈動,黃永全撰文》)


日本時代,行政區域重新劃分,菁寮庄被畫分為七保,而後國民政府又再次更動行政區域,如今菁寮熱鬧的地區並不單純只菁寮,還有墨林村、新嘉村等。


從做棉被的煌明伯口中得知,這附近曾經出了許多大地主,「某某國代在哪裡的地有上千公頃;某某家裡也是數十甲地……之後都被三七五去了。」可見此時當時的榮景。這一點也確實不難從街道的景致與兩旁的建物中看出,雖老舊,但卻風韻猶存,值得細細走看。
煌明伯跟我們講古

老地方的美麗風華

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